稳健中性,是2017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货币政策的表述,从2016年的“稳健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转变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并将2017年的M2增速目标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目标从去年的13%下调至12%。
多位金融研究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今年GDP和CPI目标增速相对稳定的情况下,M2和社融目标增速均调低1个百分点,表明稳健货币政策实际有收紧倾向。
2016年,M2实际增速为11.3%,低于13%的预期目标;而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同比增长12.8%,与年初目标基本持平。
货币政策调控向价格型转变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市场流动性的界定也从2016年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变为了“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多位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今年M2与社融余额增速目标下调,主要是为了去杠杆和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运用工具则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促使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变。
“今年的货币政策工具会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也可能将加强对信贷投放规模的窗口指导,上调SLF、MLF、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对金融部门去杠杆,进而去实体经济杠杆,货币政策首要目标是防风险。”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张一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要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目前已有一些金融风险露出苗头,如表外管理较混乱等。”
“目前的货币情况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结构的问题。不管是增加的社融还是M2,都要考虑是否是进入了实体经济。”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虽然今年M2与社融增速目标下调1个百分点,但在去杠杆、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可以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来满足经济增长与企业融资需求。”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人民币贷款新增12.65万亿元,其中45%投向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投入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仅33%;2016年社会融资规模新增17.8万亿元,其中直接融资(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占比仅23.8%。
促使金融机构自发减杠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疏通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对此,国金证券固收与大类资产首席分析师潘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所谓引导市场利率水平,即央行未来可能通过抬高银行资金获得成本,来压缩利差,从而使得金融机构自发减杠杆,促使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防止资金在金融机构空转。
春节前后,央行上调MLF、SLF利率10个基点。央行表示,提高SLF、MLF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并不等于加息,但有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和中期借贷利率的提高,会传导到银行贷款利率。
“我们调研发现,目前非标融资成本大致上调了100个BP,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放款仍然十分谨慎,主要贷给大企业和政府基建项目。但部分大企业拿到钱后更多选择还债而非扩大生产。”潘捷说。
一位华北地区国有大行分行行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是银行‘嫌贫爱富’,而是从历史情况看,民营中小企业的不良率较高,且缺少足值抵押物。在不良贷款严格追责的制度下,银行信贷的确更多投向了保障性强的政府主导项目和房贷。”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还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通过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位在华南地区某银行小微金融部工作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在“三个不低于”指示下,小微金融“易说难做”。“期待监管部门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不良率作为独立考核指标,对个别风险案例、对合规操作的经办人员责任评价实施尽职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