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困村采访,问及本地情况,偶尔能听到这样的话:村上自然环境差,基础条件弱,比如没有水浇地、不像某某村有资源……一句话,“一无所有”实在困难。
客观地讲,这些都是大实话。毕竟环境、地理、资源等因素,是一些贫困地区长期受穷的重要因素,也是脱贫攻坚道路上最显而易见的“拦路虎”。
然而,每当听到“一无所有”这样的话,笔者心里都会闪过一丝担忧:虽然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可是如果主观上无所作为,恐怕“只能坐以待毙”。试想,言必称困难,一味把“条件差”“基础不好”挂在嘴边,于改变现实有什么意义?扳着指头数难题,“大眼瞪小眼”,却拿不出“管用的办法”,怎么能激发出干劲儿?
相比“一无所有”,更可怕的是“无所作为”。
其实,不少事实已经证明:没有绝对的“优势”,也没有绝对的“劣势”。用传统的眼光定义的劣势,转个思路,换个想法,很可能就变成了独特的优势。比如,窑洞,曾经是贫穷的代名词,在一些贫困山区,按照脱贫标准,非得进行“危房危窑”改造不可。可在盐池县麻黄山何新庄,修缮一新的窑洞,“摇身一变”成了别具风格的“农家乐”,吸引了不少游客,如今已成为当地村民持续脱贫的一个依靠。
再比如,笔者采访过的一个贫困村,几年前村民集体种了上千亩枣林。亲朋好友普遍称赞这里的枣子好吃。可多年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物流不通,这片枣林除了让过路客免费品尝外,并没有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前不久,该村实行“村部+农户”方式,由村部统一管理枣林,对枣树进行嫁接,安装上围栏。这样,既可以“搞采摘”,也可以销给邻村的企业,枣林的收益农户拿60%,村集体得40%。除此之外,村民还能拿流转费,还可以套种中药材、散养滩鸡,发展“林下经济”。
主动点儿,换个思路,不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吗?可以说,扶贫工作做得好的地方,不见得是自然条件好的地方,但因为干部和群众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办法总比困难多”。
不只是扶贫,其他工作何尝不是如此?但凡过于看重客观条件,总是喜欢抱怨的,脑子不转、脚步不动,即使有机遇,也注定会在“无所作为”中白白丧失,久而久之,连优势也会被消磨殆尽;相反,有些一眼看上去的劣势、难题,只要不闪、不躲,迎难而上,敢于碰硬,主动作为,像做几何题那样,加条“辅助线”,或许一下就茅塞顿开,再难的命题也能一一化解。
当然,这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想到办法已然不易,很多时候,真正的问题还在于怎么把想法变成现实。
不得不说,现实中一些同志不缺“新想法”“好点子”,可是,到了“动手”的那一步,要么先给自己设置了一堆想象中的“难题”;要么一遇到阻碍,就知难而退、望而却步,结果让“好想法”只能停留在“想法”上。
关键还是那句话:越是困难时,越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唯有如此,才能勇于面对“一无所有”,想出办法,干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