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尽管如此,业内人士普遍自信无人驾驶技术比人类驾驶员更可靠。
数据显示,人类对紧急出现的场景的反应时间平均是 1.2 秒,无人车可以达到 0.2 秒。刘元盛则指出:“计算机控制的车比人单纯、听话,不会喝酒,不会有情绪,也不会开斗气车,如果技术成熟、把规则设置好,它还是非常听话的。人类开车每年给中国造成 10 万人左右的车祸伤亡,相信无人驾驶技术会远远低于这个数字,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无人驾驶必将取代有人驾驶占有主导地位。”
在业内人士的自信和社会公众的怀疑中,政府如何进行监管仿佛落入了一个两难境地,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迅速,严格的监管会成为其进步的障碍,但其中涉及到安全问题的领域又不得不进行干预。对此,近日美国交通部部长赵小兰在底特律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政府正试图在自由发展与严格监管以保证公众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赵小兰一方面呼吁硅谷企业站出来科普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知识,帮助公众克服对机器人掌控方向盘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透露联邦政府将有所作为,美国无人驾驶汽车自愿性指导原则的修订版将在今年年底发布。
“仓促制定相关法规可能不利于长期发展。”赵小兰说,“我们不希望政策法规妨碍无人驾驶汽车的未来发展。”据悉,国内有关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也正在制定中。
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刘元盛认为,可以在特定的区域内或者是特定的场合内投入应用。比如低速场地的无人驾驶,比如在矿区、野外、机场等场景,这些基础环境的特点是车速都比较慢,大概在每小时 40 - 50 公里,环境也比较简单,不会像城市道路、高速路一样可能出现很复杂的情况。“虽然无人驾驶汽车离上路行驶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可以先在特定场景内简单落地。”刘元盛说。
这种思路或许可以为无人驾驶汽车等新兴的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一个新思路,在技术还未完全成熟,法律问题、伦理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可以先在一些环境简单、不容易出现事故的特定场景投入应用,在应用中逐步完善技术和解决问题,然后再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