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硬支撑。近年来,银川市以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锚定“三都五基地”建设目标,着力扩规模、聚产业、补短板、夯基础,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培育起步起势。
推动数字赋智赋能 铺就产业提质升级之路
宁夏华新智技术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FMS柔性制造融合质量集成创新平台,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首创了国内首个涵盖工业设备互联、整机销售、售后服务等服务于一体的商业模式。作为一家深耕电子信息产业多年的企业,这两年企业的发展重心在向装备制造业方向转型和发展,“我们找到了一条赛道,为‘工业母机’及高端装备做数质赋能,并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同时,我们还引进了一些做高端装备、做‘工业母机’的工厂到宁夏投资置业。”该公司负责人黄维斌说。
在银川,蒙牛乳业(宁夏)获评首批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银川蒙牛荣获乳制品行业首家世界“灯塔工厂”称号;共享装备基于3D打印技术的铸造智能生产线解决方案,获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共享装备2项大模型产品入选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目前,我市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69.9%(全区61.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4.6%(全区62.0%),处于西北领先水平。累计创建87个自治区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占全区的42%),创建自治区级智能工厂19个(占全区的48%)、数字化车间41个(占全区的34%),上云上平台企业超过600家,位列全区第一。”银川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我市充分保障能耗强度1.67吨标准煤/万元以下项目用能需求,提前完成‘十四五’能耗、水耗下降目标,强度均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累计淘汰低效产能23.1万吨,淘汰落后产品设备691台(套),为优质项目腾出发展空间。”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支持企业加大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绿色低碳改造力度,宁夏石化炼油技改升级、百川通老旧设备设施升级等技改项目加快建设,新澳羊绒实施染色车间节能改造项目有力推进,节约综合能源近500吨标准煤。
近年来,银川市加速数字产业壮大,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抢占新赛道,积极创建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企业在新型材料、元器件、数据中心、软件开发等领域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截至目前,银川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2个,绿色设计产品20个,自治区级绿色工厂30家。隆基宁光仪表等19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银川市一般工业固废利用率达到68.9%,年均提高近5个百分点。
推动两新融合 创新引领内生动力稳步增强
位于宁夏贺兰工业园区的宁夏创格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半导体设备用精密陶瓷”领域聚力创新,终于攻克“卡脖子”难题,凭借自主研发的陶瓷材料及精密制造技术,在高温均匀性控制、低漏电稳定性、真空吸附等核心技术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六盘山实验室围绕高端控制阀及智能控制器、高端材料、智能铸造、氢能装备等六大方向开展攻关,打造集科研、转化、孵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宁夏北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氮化硅全产业链生产技术。
银川市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区内外有关高校、院所协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2024年银川市新组建了4家自治区创新联合体;规上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由2020年的61.6%提高到2023年的69.9%。
去年,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以上,占全市固投的57%以上,对全市固投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5%。围绕建设“三都五基地”,累计培育“链主”企业12家。其中,自治区、银川市双“链主”企业4家,供应链“标杆”企业13家,建成光伏、装备制造2条100亿级产业链,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200余家联动发展;建成工业软件、高端装备、数字化转型、光伏、工业蓝宝石5个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有效衔接、协同攻坚、一体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取得突破。